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优质课《台阶》教案「荐」

作者:大山发布时间:2023-02-13浏览:463



一.教学目的 知识能力目标:
1.积累部分词语
2.能谈谈父亲形象的含义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培养阅读小说的能力--抓住关键语句,理解内容和人物情感
2.理解作品围绕台阶选材、安排详略等写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对待人生    
二.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课内自读课,引导学生根据“自读要点”展开讨论,教师帮助归纳、总结。 这篇文章字面并不难懂,但作者流露于笔端的感情不易把握。

本文教学重点:围绕中心选取典型材料,展现父亲的典型形象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
2.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3.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    
四.教具使用 多媒体课件;U盘
五.课堂类型 讲读课
六.教学方法 教法:
1.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认真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课下需安排了朗读,课堂上在阅读中诵读,让学生自己在读中感悟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2.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课件及背景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3.研讨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自主学习的同时合作探究,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4.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更形象、更直观,有利于理解本文主旨,同时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学法: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七.教学过程 课前安排预习,对文章有大致的了解。    (一)导入 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们曾透过饱含作者对父亲困顿前行中的父辈的身影,体会到父亲对儿女那深沉而厚实的爱;今天学习的李森祥的小说《台阶》,体会作者通过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现父辈们现实的生活画卷,去感受父辈那深沉的精神世界。 (二)组织教学 1.检查预习 2.作者简介: 李森祥(1956-- ):浙江衢州人。

1975年入伍,曾在嘉兴军分区某部工作,少校。1991年调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任专业作家。1986年《烟雨楼》杂志发表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后迅速成长。近年来发表小说颇多。

李森祥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小学老师》被《小说月报》等选载,获1991年《小说月报》第四届百花奖、1990-1992浙江省优秀文学奖。    (三)新课讲授 1.让学生诵读感知,整体把握 教师提示阅读要点: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为了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都,父亲作了哪些准备工作? (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

父亲每天捡砖、瓦、鹅卵石等。往瓦罐里塞角票等。)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终于建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父亲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 2. 学生复述文章内容,给文章分段。教师启发、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结合老师给的的阅读提示来概括、复述本文。

段:建造台阶的愿望--建造台阶的准备--建成后 3. 问题研讨--父亲形象分析 通过复述,再次熟悉课文,同时也对文中的主人公父亲形象有了初步的感知,接下来的问题研讨环节中,促使同学们能从中让父亲的形象逐渐丰满起来。 设置问题情景一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下面我们思考讨论一下,父亲这一形象是怎样塑造出来的。

(1)父亲为什么觉得我家的台阶低?从这一点,你能勾勒出父亲的什么形象? 答:因为想有而没有,所以总觉得低,要改变。自尊、不甘人后、上进…… (2)台阶在父亲心中意味着什么?能从文中找到一句话来回答吗? 答:地位,受人尊重,“台阶高,主人的地位就相应的高”。 (3)为什么父亲造的台阶是九级,而不是其他数字呢? 答:从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底蕴角度看,传统文化认为:
一.
三.
五.
七.九是级别的象征,而一级是最低级别的象征,九级是最高级别的象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

) (4)、为了实现这个愿望,父亲付出了哪些努力来准备?请找到文中具体句子流畅的读出来,如果可能,请同时谈谈由此感知的父亲形象。 答:节俭、勤劳、有远大目标、吃苦耐劳、用劳动兴家立业、坚忍不拔、辛苦 课文中写到父亲为了建造一幢有台阶的房屋,他的确一点一滴的积累,一分一文积攒,起早贪黑,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七个月种田,四个月砍柴,半个月捡卵石,剩下半月过年、编草鞋。360天安排得非常紧凑。

所以,我们可以知道:父亲具有华夏炎黄子孙的优良传统--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拼命硬干、勤俭持家的美德。 (5)艰苦的准备后,新屋开工了,父亲无疑是兴奋的、幸福的,尤其对于造台阶,文中如何描写的?父亲是什么形象? 答:对于自己劳动得到的果实的热爱,体现父亲具有华夏炎黄子孙的优良传统--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拼命硬干、勤俭持家的美德。 (6)九级台阶造好后,父亲为什么却不好意思坐上去?体现了父亲的什么品质? 答:父亲觉得站在高处和别人说话“极不自在”,体现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的品质。同时也是长期无地位,不受重视,形成的自卑心理,难以消除的表现。

课文哪些情节最能表现父亲的形象?父亲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立下造屋目标,并为之付出长期艰辛的劳动--勤劳、顽强 建成新屋后的喜悦、局促、不自在--淳朴、善良、谦卑 建成新屋累垮身体,不服老--倔强 小结归纳(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他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有志气,不甘人后,希望受到别人尊重。 他是一个有着长远生活目标的人,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他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

他是一个谦卑的人,有着中国农民所共有的谦卑的特点,当九级台阶造好后,他却不 好意思坐上去。 设置问题情景二: 问题: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那么多笔墨? 这篇小说题为“。


声明:部分资源转载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知识,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或者知识有谬误之处,麻烦通知删除,谢谢!联系方式: zzsla20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