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中国工农革命军的成立始末

作者:大山发布时间:2023-03-12浏览:462


1927年8月21日,中共中央在《中国的政治任务与策略的议决案》中提出,“建立工农的革命军,这种军队之中要有极广泛的政治工作及党代表制度”、随后,创建了以工人纠察队、农民自卫军为主体的工农革命军。这是土地革命战争初期,由共产党创立并领导的第一支人民军队。

9月,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又将在湖南、江西边界地区的工农义勇队、工人纠察队、一农民自卫军和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第1师。卢德铭任总指挥,余洒度任师长,辖三个团,共约5000人。另有一支邱国轩的军阀残余部队愿意和工农革命军一起行动称为第4团,9月初参加秋收起义。之后,在前委书记毛泽东同志率领下,经过三湾改编建立了部队中各级党组织,实行民主制度,初步奠定了人民军队的基础。

10月下旬,进军到井冈山地区,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927年6月,领导的湖北、湖南、江西、广东、福建、河南、陕西等省内许多地区起义的武装,多称工农革命军。他们在各地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创立革命根据地,成为毛泽东领导进行土地革命的骨干力量。

1928年5月后,全国各地的工农革命军陆续改称红军。

1928年5月25日,中国中央委员会决定,全国各地工农革命军正式定名为红军。此后,各地的工农革命军及其他工农武装陆续称为红军。

1930年后,又逐渐改称中国工农红军。 在土地革命战争中,中国工农红军不断发展壮大,先后组成了第一方面军(曾称中央红军)、第四方面军、第二方面军和西北红军等红军部队。经过艰苦卓绝地斗争,先后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和湘鄂西、鄂豫皖、琼崖、闽浙赣、湘鄂赣、湘赣、左右江、)11陕、陕甘、湘鄂ill黔等革命根据地,依靠群众,实施正确的军事战略及指挥方针,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军多次“围剿”和“清剿”。红军发展迅猛,很快达到了30万人。红军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从1933年至1934年夏,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战略指导,中央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的第五次“围剿”,被迫于1934年10月10日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从瑞金出发,实施举世闻名的长征。

1935年1月中央遵义会议后,工农红军在中央和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和指挥下,战胜了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走过了漫无边际的草地、沼泽,爬过了人迹罕至的雪山,历尽了人间的难以言传的无数艰难困苦,于同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

1936年10月,红军第二、第四方面军也胜利到达陕北,保存了革命骨干力量3万余人。抗日战争开始后,主力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红军长征以后,留在江西、福建、浙江、广东、湖南、湖北、河南、安徽8省13个地区坚持斗争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坚持在琼崖地区进行革命斗争的红军游击队编为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第14区独立队。

红军总部成立的比较晚,1931年月,根据全苏大会决议及中央执行委员会命令,以朱德为主席的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所有中华全国红色海陆空军完全集中统一在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指挥统辖之下,1933年5月12日,中革军委奉中华苏维埃政府的命令,决定在中革军委转中央政府所在地瑞金时,在前方组织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部兼第一方面军司令部,由军委主席朱德兼总司令,周恩来兼总政治委员。直接指挥方面军各军团,各独立军和出发在作战地域及其前线附近红军、地方武装。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后,张国焘参加中革军委任军委副主席,并接替周恩来同志的红军总政委一职。

在一、二、四方面军会师后,红军总部按照中央军委的指示于1936年10月28日成立了前敌总指挥部,统一指挥各参战部队的行动。彭德怀任前敌总指挥兼政治委员(11月初改由任弼时任政治委员),刘伯承为参谋长(1937年2月25日改由左权担任),杨尚昆为总政治部主任。11月15日,中央军委给朱(德)张(国焘)彭(德怀)贺(龙)任(弼时)发电指出:“一切具体部署及作战行动,各兵团首长绝对服从前敌总指挥彭德怀之命令,军委及总部不直接指挥各兵团,以便适合情况不影响时机地战胜敌人。”这时红军总部仍以朱德为总司令,张国焘为总政委。

1930年3月18日,党中央给鄂豫皖边特并转红军31、32、33师师委及全体同志信中指出:“在目前要配合湘鄂赣等省首先胜利的工作准备,无疑的要把31、32、33师红军集中组织、统一指挥原则之下联系起来,将这三师编为红一军。”

同年4月间,组成了党的鄂豫皖边区特委和红1军前敌委员会。会后,即组建了红1军军部,军长许继慎,政治委员兼前敌委员会书记曹大骏,副军长徐向前,政治部主任熊受暄.红31师同时改编为红1军第1师,师长徐向前,政治委员李荣桂。随后,前委留红1师在鄂东地区游击,军部东进皖西之商南,于南溪将红32师改编为红1军第2师.师长漆德伟.政治委员王培吾。

5月间,军部率红2师东进皖西,与红33师在六安会合,从32师抽调两个团与33师合编为红1军第3师。师长周维炯,原师长张明改任3师政治委员,政治部主任由张明暂代。另外,以原第32师一部与部分游击队合编成红1军独立旅,廖业棋任旅长。全军三个师一个旅共2100余人.

红2军是1930年1月中央军委决定将湘西红4军编为红军第2军.直到6月,湘西红4军才得到中央军委决定.红4军遂改称红2军。军长贺龙,政委朱勉之,辖第4师和一个警卫团,共人枪2000余。与此同时,红2军与鄂西之红6军共同组成红2军团。

军史上同期有两个红3军,即赣西南红3军和湘鄂西红3军。赣西南红3军的前身为该地区之红6军。本来中央在整个扩大红军计划下,决议将赣西南2、3、4团红军及第1、2大队组织红军第3军,并决定以蔡申熙为军长。但是,在中央下达指示前两个月赣西南这几支武装已合编为第6军了,并由黄公略任军长,刘士奇任政委(后陈毅任政委),下辖1、2、30队。1930年4月26日,中央回信给总前委,指示红6军在湘鄂西已另立,赣西南红6军应仍改为第3军。7月,改称红3军,编入红一军团,黄公略仍任军长,8月由蔡会文任政委。湘鄂西红3军,其前身为红2军团。1930年10月冲央曾计划将全国红军重新编为7个军.湘鄂西的红2军团被编为第3军。军长贺龙,代政委赤英。3军编有7、8两个师.7师师长孙德清,政委朱勉之;8师师长王一鸣,政委王鹤。7师下编19、20两团。19团团长覃苏,政委郑炽昌;20团团长罗统一,政委吴凤卿。8师下编23、24两团,23团团长赵炎,政委吴协仲;24团团长贾鸣钟,政委江毅夫。3军军部直辖一教导团,团长汤慕禹。全军共人枪5000左右。此外,段德昌所率9师亦属红3军编制,师长段德昌,全师共1000多人。

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史有两支。一支是朱毛领导的井冈山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1928年4月,南昌首义之后,朱德、陈毅率领余部和湘南起义农军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第1师在井冈山会师。根据湘南特委的决定,“朱毛两部合编为第四军”。1928年5月25日改称为红军第4军。

按照湘南特委指定,4军由“朱任军长,毛任为党代表,朱部编为第10师,毛部编为第1师,湘南各县农军编入两师中。朱兼10师师长,宛希先任党代表;毛兼第1师师长,何挺颖任党代表;另立一教导大队,陈毅任大队长。”两个师下辖六个团:10师辖28团、29团、30团;11师辖31团、32团、33团。全军兵力约万人,枪三千。不久,成立红军12师,陈毅改任师长。5月底,由来阳、郴县、资兴、永兴的游击队编成的30团、33团相继回原地,井冈山之红4军只剩下军部和四个直辖团,即28团,团长王尔琢,党代表何长工;29团,团长胡少海,党代表龚楚(后叛变);31团,团长朱云卿,党代表何挺颖;32团,团长袁文才,副团长王佐,党代表陈东日,全军共6000余人。

在井冈山根据地的斗争中,红4军多次粉碎了国民党军的“进剿”和“会剿”,创造了许多辉煌的战例,积累了宝贵的根据地建设、政权建设的经验。

1929年1月,红4军主力下井冈山,在向赣南闽西进军途中,部队改编为纵队,建立了政治部组织.先后有毛泽东、刘安恭、李任予、陈毅等担任军政治部主任。此后红4军同当地人民武装转战赣、闽、粤,粉碎“三省会剿”,开辟了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同年12月,在福建上杭抗古田村,召开了中国红军第4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系统地总结了红4军建党建军的经验,确立了人民军队的建军原则。1930年春,以红4军为基础,扩编为红军第三军团。

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在井冈山斗争中,继工农革命军第一次击退敌人“进剿”后,成功地击破敌第二次“进剿”。敌人第三次“进剿”中,红4军主力首先歼敌27师师部,尔后同宁冈的部队击破敌人“进剿”。随后,红4军主力在向永新急进途中,与敌79因遭遇,红28团即从正面发起攻击,第31团一个营向敌侧后迂回,经2小时激战,全歼该敌。继而,乘敌不备进攻永新城,再歼敌27师师部和27团1个营,击伤敌师长杨如轩。龙源口地区4个团仓皇向吉安撤退。此役,红4军以4个营兵力歼灭敌1个师部、l个团另1个营,胜利击破了赣敌第三次“进剿”。接着,以红4军为主力,成功地进行了第四次反“进剿”和井冈山根据地第一次、第二次反“会剿”和同红5军共同进行的第三次反“会剿”,创下了“大柏地战斗”,“长汀战斗”、“龙岩进攻战斗”等著名战役。还在进军闽西后进行了闽西革命根据地第一次反“会剿”作战,出击粤东和在江西吉安之水南地区进行的著名“水南战役”等。

另一支是贺龙领导的湘鄂西红4军。初称工农革命军第4军。1928年3月上旬,周逸群、贺龙等到达桑植洪家关,领导武装斗争,建立游击队。3月,由贺龙出面联络当地土著武装,先后在桑植、石门、咸丰、鹤峰等县建立了十数支游击队。总数达3000余。打起工农革命军的旗帜,并进占了桑植县城。4月初,敌军进攻,未及整理,几经战斗,部队大部溃散,贺龙和周逸群又被敌隔开,联系受阻。贺龙亲往桑植鹤峰边界之红土坪一带收集散部三、四 百人重组革命军。6月间猛增至1500余人。7月,奉湖南省委指示撤销湘西北特委,成立湘西前敌委员会。前委由贺龙、陈协平、李良耀、贺锦斋、张一鸣组成,贺龙任书记。前委成立后,即进行红军的改编工作。7月中,成立工农革命军第4军。军长贺龙,政委恽代英(未到职),参谋长黄楚。下辖第1师,是4军的主力,约七、八百人,贺锦斋任师长,张一鸣任党代表;此外,有文南浦、贺桂如、贺佩卿等人率领的几个支队、大队,全军共约1500人。1930年7月,红4军与鄂西之红6军在公安会师,改称红2军。中旬,在普济观会议上决定组成第2军团,贺龙任总指挥,周逸群为政治委员。9月,中央派邓中夏任政治委员。

参加之著各战斗为“南岔、赤溪战斗”进攻战斗。此役歼湘军团以下2000余人,缴枪1000余支。南岔、赤溪两战役获胜后,根据地得到巩固,红4军扩编为5个团和一个特务营,约4000人。鄂豫皖红4军是由该地区的红1军与红15军合编而成的。1930年10月18日,党中央指示鄂豫皖边区特委及红15军军委,将两军合编为红4军,由于红1军开出红色区域,合编未果。1931年1月中旬,红1军与红15军在商城南部长竹园会合。随即将两军合编,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军长旷继勋,政治委员余笃三,参谋长徐向前,政治部主任曹大骏。原红1军第1师与15军第1团合编为第10师,师长蔡申熙,政治委员曹大骏兼,副师长刘英,下辖28、29、30团;原红1军第2师与15军第3团合编为第11师,师长许继慎,政治委员庞永俊,下辖31、32、33团;活动于皖西之原红1军3师第7团改为独立团。全军共约12500余人。1931年11月上旬,红4军与红25军共同组成红4方面军。


声明:部分资源转载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知识,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或者知识有谬误之处,麻烦通知删除,谢谢!联系方式: zzsla20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