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什么植物?
作者:残颜发布时间:2023-02-15浏览:464
石豆兰科普中国 | 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科学百科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审核审阅专家赵磊石豆兰(学名:Bulbophyllum Thouars)是对兰科石豆兰属植物的泛称[1]。多年生常绿匍匐草本。
气生根须状,白色。
根茎纤细横生、具节,节上着生假鳞茎,绿色,卵圆形,具棱。每假鳞茎顶部着生叶l片。有花4-6朵:花淡黄色。
花期6-8月。生于山野阴山岩石及树干上。产于贵州长顺、兴义、雷公山;分布于广西、云南、福建等地[2]。
(概述图来源:[3];图中物种为美发石豆兰,又名美杜莎石豆兰)中文学名石豆兰拉丁学名Bulbophyllum Thouars界植物界门被子植物门纲单子叶植物纲快速导航形态特征分布范围栽培技术主要价值别名果上叶、石上叶、一挂鱼、岩瓢、马串铃[2] 。形态特征根茎纤细,横生,具节,节上着生假鳞茎,绿色,小形,卵圆状,具棱。每个假鳞茎顶部生叶1片,狭椭圆形或椭圆形,长1.5~3厘米,先端微缺,中脉凹下,全缘。
伞形花序由假鳞茎基部抽出,具细总梗,有花4~6朵,花淡黄色[5] 。石豆兰属为附生草本。根状茎匍匐,少有直立的,具或不具假鳞茎。
假鳞茎紧靠,聚生或疏离,形状、大小变化甚大,具1个节间。叶通常1枚,少有2~3枚,顶生于假鳞茎,无假鳞茎的直接从根状茎上发出;叶片肉质或革质,先端稍凹或锐尖、圆钝,基部无柄或具柄。花葶侧生于假鳞茎基部或从根状茎的节上抽出,比叶长或短,具单花或多朵至许多花组成为总状或近伞状花序;花苞片通常小;花小至中等大;萼片近相等或侧萼片远比中萼片长,全缘或边缘具齿、毛或其他附属物;侧萼片离生或下侧边缘彼此粘合,或由于其基部扭转而使上下侧边缘彼此有不同程度的粘合或靠合,基部贴生于蕊柱足两侧而形成囊状的萼囊;花瓣比萼片小,全缘或边缘具齿、毛等附属物;唇瓣肉质,比花瓣小,向外下弯,基部与蕊柱足末端连接而形成活动或不动的关节;蕊柱短,具翅,基部延伸为足;蕊柱翅在蕊柱中部或基部以不同程度向前扩展,向上伸延为形状多样的蕊柱齿;花药俯倾,2室或由于隔膜消失而成1室;花粉团蜡质,4个成2对,无附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