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改革开放以来滁州的变化

作者:紫南发布时间:2023-03-03浏览:463


改革开放30年来,滁州人民坚持敢为人先的精神,怀着强烈的发展理念,追寻奋力崛起之路,走过了奋进三十载、辉煌三十年的发展历程。温故而知新,鉴往而知来。


(一)改革开放30年辉煌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滁州人民团结一致,锐意进取,不断探索符合市情的发展道路,努力克服前进中的各种困难,取得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外经济日趋活跃,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1.经济实现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市人民按照党中央三步走战略, 通过不懈努力,己提前完成了前两步的战略任务。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三大战略”,瞄准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努力追赶跨越,全市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经济总量显著增加。

2007年,我市生产总值达到443.93亿元,比1978年增长18倍(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年均增长10.7%,全市生产总值己由1978年的全省第12位跃升到第7位;人均GDP达到10814元,是1978年的12.9倍;全市财政总收入为45.49亿元,是1978年的57倍,年均增长15%。随着财力的大幅增长,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明显增强。全市财政支出由1978年的0.83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59.8亿元,累计支出319.6亿元,农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支出增加。

全市经济发展迅速,提前实现“翻两番”。 经济结构趋于优化。全市
一.
二.三产业比例由1978年的 59.4:22.4:18.2调整到2007年的25.9:40.2:33.9,第一产业比重下降33.5个百分点,第
二.三产业比重分别提高了17.
8.15.7个百分点,改变了过去以农业为支柱的经济结构,提升了
二.三产业实力。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1.22亿元增加至2007年的156.12亿元,增长79.92倍,年均增长l6.4%,工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比重由1978年的18.1%提高到 2007年的35.2%,上升l7.1个百分点。2007年生产家用电冰箱204.2万台,占全省的23%,彩色电视机 72.5万台,占全省的五分之一。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滁州是农业“大包干”的发源地,也率先尝到体制创新的成果。农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4.9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01.5亿元,增长49.6倍,年均增长6.3%。主要农产品产量成倍增加,其中粮食、肉类、水产品产量均居全省l7 个市前3位,油料产量居全省前5位,确立了主要农产品产量全省龙头地位。

第三产业长足发展。我市邮电通讯、交通运输、商贸流通等服务业迅速崛起,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华联、苏果、麦当劳、商之都等大型超市、连锁店、品牌专卖店纷纷落户滁州,红太阳装饰城等一批大市场、专业市场相继建成开业。伴随城乡居民收入增加,消费能力提升,催生旅游、房地产、物流、金融服务和社区服务业快速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基础投资不断扩大,经济发展后劲增强 1978年,全市的固定资产投资仅有2000多万元,而且全部是基本建设投资。30年来,在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及社会事业等领域进行了有步骤、分层次、大规模投资和改造。特别是2000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抓住国家扩大内需、东部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努力拓宽筹资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新上一批重点工程,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后劲。200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首次突破50亿元,2005年达到114亿元,2007年达到236.75亿元。

2001年以来7年累计完成投资763亿元,相当于前22年的1.2倍。 工业投入力度逐步加大。工业投资规模实现快速增加,改变了工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门类不全、布局不合理的局面,建立了门类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的工业体系,生产能力大为增强,并涌现了一批龙头企业。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农业防洪、排涝、灌溉等能力大为改善。交通运输己基本形成以公路为骨干,铁路、水运组成的综合运输网络。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投入也取得突破性进展。


3.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温饱到小康跨越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分享到发展的成果逐步增多, 生活水平逐年提高,总体实现了从温饱向小康跨越。居民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环境都发生了明显变化。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904元,比1978年增加21.7倍,年均增长11.4%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21元,比1978年增加34.7倍,年均增长13.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38.97亿元,是1978年的14.1倍,人均储蓄存款由1978年的5元增加到5406.8元;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大为改善, 城镇人均居住面积为29.13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为24.4平方米,“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己是普通农户生活。
4.对外经济日趋活跃,招商引资成果显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积极适应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调整,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

90年代初期全市才有零星的进出口贸易,年贸易额不足千万美元,直到 2002年才首次突破一亿美元,其后仅用2年时间就实现翻一番,达到2.23亿美元,2007年又在2004年基础上再翻一番,达到 4.75亿美元。经济外向度由1992年的0.5%提高到2007年的8.1%, 居全省第6位,出口贸易国家和地区达到132个。 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发展内力不断增强。

1988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仅为50万美元,1996年突破千万美元,2006年起连续2年过亿美元,其中2007年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93亿美元,为1988年的386倍,年均增长36.8%。从2003年起,招商引资连续突破20亿元、40亿元、70亿元、100亿元和200亿元大关,2007年达到208亿元,长三角地区成为引进境内省外资金来源主体。世界500强企业德国西门子、美国麦当劳、国际纸业等落户滁州,江苏万翔集团、浙江玻璃、湖南长丰汽车等一批颇具影响力的国内外大企业纷纷来滁投资兴业。
5.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30年来,滁州经济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社会事业也取得较快的发展。

截止2007年底,全市已建立独立研究开发机构14个, 取得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53 项,发展民营科技企业327家,技工贸总收入达76.4亿元。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高等教育从无到有,形成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较快,文化事业发展健康有序。

城乡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明显提高。环境、生态保护受到重视,生态建设规划出台并实施。。


声明:部分资源转载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知识,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或者知识有谬误之处,麻烦通知删除,谢谢!联系方式: zzsla20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