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下句是什么

作者:晨曦发布时间:2023-02-25浏览:481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两人者耳”出自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职。

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全文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者苏轼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比喻的修辞手法,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面上是欣喜、高兴,其实蕴含着贬谪的悲凉,表达了壮志难酬的苦闷,自解、自慰、自我排遣,同时表现作者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声明:部分资源转载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知识,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或者知识有谬误之处,麻烦通知删除,谢谢!联系方式: zzsla20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