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杜甫 琴台

作者:晨曦发布时间:2023-02-16浏览:461


《琴台》 作者:杜甫 原文: 茂陵多病后,尚爱卓文君。 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

野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

归凤求凰意,寥寥不复闻。 赏析: 此诗是杜甫晚年在成都凭吊司马相如遗迹琴台时所作。 茂陵多病后,尚爱卓文君,起首凌空而下,从相如与文君的晚年生活着墨,写他俩始终不渝的真挚爱情。司马相如晚年退居茂陵,这里以地名指代相如。

这两句是说,司马相如虽已年老多病,而对文君仍然怀着热烈的爱,一如当初,丝毫没有衰减。短短二句,如仇兆鳌说:病后犹爱,言钟情之至。(《杜诗详注》)还有人评论说:言茂陵多病后,尚爱文君,其文采风流,固足以传闻后世矣。

(《杜诗直解》)诗的起笔不同寻常,用相如、文君晚年的相爱弥深,暗点他们当年琴心相结的爱情的美好。 酒肆人间世一句,笔锋陡转,从相如、文君的晚年生活,回溯到他俩的年轻时代。司马相如因爱慕蜀地富人卓王孙孀居的女儿文君,在琴台上弹《凤求凰》的琴曲以通意,文君为琴音所动,夜奔相如。

这事遭到卓王孙的竭力反对,不给他们任何嫁妆和财礼,但两人决不屈服。相如家徒四壁,生活困窘,夫妻俩便开了个酒店,以卖酒营生。文君当垆,相如身自着犊鼻褌(即围裙,形如犊鼻),与庸保杂作,涤器于市中(《史记。

司马相如列传》)。一个文弱书生,一个富户千金,竟以酒肆来蔑视世俗礼法,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是要有很大的勇气的。诗人对此情不自禁地表示了赞赏。琴台日暮云句,则又回到诗人远眺之所见,景中有情,耐人寻味。

我们可以想象,诗人默默徘徊于琴台之上,眺望暮霭碧云,心中自有多少追怀歆羡之情!日暮云用江淹诗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语,感慨今日空见琴台,文君安在?引出下联对野花、蔓草的联翩浮想。这一联,诗人有针对性地选择了酒肆、琴台这两个富有代表性的事物,既体现了相如那种倜傥慢世的性格,又表现出他与文君爱情的执着。前四句诗,在大开大阖、陡起陡转的叙写中,从晚年回溯到年轻时代,从追怀古迹到心中思慕,纵横驰骋,而又紧相钩连,情景俱出,而又神思邈邈。 野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两句,再现文君光彩照人的形象。

相如的神彩则伴随文君的出现而不写自见。两句是从琴台日暮云的抬头仰观而回到眼前之景:看到琴台旁一丛丛美丽的野花,使作者联想到它仿佛是文君当年脸颊上的笑靥;一丛丛嫩绿的蔓草,仿佛是文君昔日所着的碧罗裙。这一联是写由眼前景引起的,出现在诗人眼中的幻象。这种联想,既有真实感,又富有浪漫气息,宛似文君满面花般笑靥,身着碧草色罗裙已经飘然悄临。

结句归凤求凰意,寥寥不复闻,明快有力地点出全诗主题。这两句是说,相如、文君反抗世俗礼法,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后来几乎是无人继起了。诗人在凭吊琴台时,其思想感情也是和相如的《琴歌》紧紧相连的。

《琴歌》中唱道: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颉颉颃颃兮共翱翔。正因为诗人深深地了解相如与文君,才能发出这种千古知音的慨叹。

这里,一则是说琴声已不可再得而闻;一则是说后世知音之少。因此,《琴歌》中所含之意,在诗人眼中决不是一般后世轻薄之士慕羡风流,而是颉颉颃颃兮共翱翔的那种值得千古传诵的真情至爱。 风中琴 卢仝 风中琴 五音六律十三徽,龙吟鹤响思庖羲。 一弹流水一弹月,水月风生松树枝。

【译文及注释】 1.,五音六律:泛指音乐,十三徽:指琴。琴徽以贝壳为之,或以磁,或以金,数凡十三,中大,余以次递小。近岳者为一徽,以次而下,近龈者为十三徽。

琴面上有标示音位的十三个徽,象征一年中的十二个月与四年一次的闰月。 2.龙吟鹤响:喻琴声。《广雅》曰:琴,伏羲所造,长七尺二寸而有五弦。

蔡邕《琴操》曰:伏羲氏作琴,弦有五者,象五行也。相传庖羲是琴的制造者,所以人们在听到这美妙的琴声时,自然而然地联想起庖羲。 【赏析】 《风中琴》作于何时,未能确切考证。

首句起的平平,五音六律乃音乐的泛指,十三徽则点出是琴。琴徽以贝壳为之,或以磁,或以金,数凡十三,中大,余以。


声明:部分资源转载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知识,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或者知识有谬误之处,麻烦通知删除,谢谢!联系方式: zzsla20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