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味觉的影响因素

作者:残颜发布时间:2023-02-03浏览:457


① 物质的结构:

糖类—甜味,酸类—酸味,盐类—咸味,生物碱—苦味。

②物质的水溶性:

成为物质必须有一定的水溶性才可能有一定的味感,完全不溶于水的物质是无味的,溶解度小于阈值的物质也是无味的。水溶性越高,味觉产生的越快,消失的也越快,一般呈现酸味、甜味、咸味的物质有较大的水溶性,而呈现苦味的物质的水溶性一般。

③温度:

一般随温度的升高,味觉加强,最适宜的味觉产生的温度是10-40℃,尤其是30℃最敏感,大于或小于此温度都将变得迟钝。温度对成为物质的阈值也有明显的影响。

25℃:蔗糖0.1%,食盐0.05%,柠檬酸0.0025%,硫酸奎宁0.0001%

0℃:蔗糖0.4%,食盐0.25%,柠檬酸0.003%,硫酸奎宁0.0003%。

④味觉的感受部位

我们通过味蕾感受味觉,每一个味蕾包含50到150个不同味道的受体细胞,每一个味蕾都能够感受到所有的基本味觉。所以,无论味蕾如何分布,舌头各个区域对于不同味觉的敏感程度都是相差无几的。

⑤味的相互作用

两种相同或不同的成为物质进入口腔时,会使二者上午呈味味觉都有所改变的现象,称为味觉的相互作用。

A 味的对比现象:

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呈味物质,适当调配,可使某中呈味物质的味觉更加突出的现象。如在10%的蔗糖中添加0.15%氯化钠,会使蔗糖的甜味更加突出,在醋酸心中添加一定量的氯化钠可以使酸味更加突出,在味精中添加氯化钠会使鲜味更加突出。

B 味的相乘作用:

指两种具有相同味感的物质进入口腔时,其味觉强度超过两者单独使用的味觉强度之和,又称为味的协同效应。甘草铵本身的甜度是蔗糖的50 倍。但与蔗糖共同使用时末期甜度可达到蔗糖的100 倍。

C 味的消杀作用:

指一种呈味物质能够减弱另外一种呈味物质味觉强度的现象,又称为味的拮抗作用。如蔗糖与硫酸奎宁之间的相互作用。

D 味的变调作用:

指两种呈味物质相互影响而 导致其味感发生改变的现象。刚吃过苦味的东西,喝一口水就觉得水是甜的。刷过牙后吃酸的东西就有苦味产生。

E 味的疲劳作用:

当长期受到某中呈味物质的刺激后,就感觉刺激量或刺激强度减小的现象。


声明:部分资源转载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知识,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或者知识有谬误之处,麻烦通知删除,谢谢!联系方式: zzsla20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