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加速器的历史
作者:山水闲人发布时间:2023-02-27浏览:461
直线加速器的雏形概念最早是由英国科学家G.Ising在1924年提出,1924年他在一篇名为《产生高压极隧射线方法原理》的文章中提出了一个直线加速器的设计图样。根据G.Ising的文章,直线加速器由一个直的真空管道和一系列的带孔的金属漂移管组成。粒子的加速是通过相邻的漂移管之间的脉冲电场完成的,电场和粒子的同步是由电压源和相应的漂移管之间的传输线长度的时间延迟来实现。同时他在文章中写道:“现在来深入讨论实现这一想法的细节问题和可能遇到的困难为时尚早,我希望不久能做一个实验。”这个建议在当时由于电磁技术的水平所限制的确难以实现。但是这个概念相当重要,对直线加速器的发展产生了里程碑式的影响。到了 1928年,直线加速器的概念正式被德国科学家RolfWideroe提出,他完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直线加速器。R.Wideroe在《产生高电压的新原理》一文中描述了这台加速器的原理,同G.Ising的理念不同,加速器的漂移管是交替的接高频电源和接地。移管的长度随着粒子速度的增加而变长,保证粒子每次可以在正确的时间到达间隙从而被加速。在该加速器中,束流首先形成束团,然后进行高效率的加速。束流在加速时间内处于加速间隙感受加速电场,当电场反向的时候,束团处于漂移管中,这时漂移管屏蔽了减速电场,从而使整个过程是一个加速过程。
1928年E.维德罗提出加速原理。早期利用频率不太高的交变电场加速带电粒子,1946年后利用射频微波来加速带电粒子。在柱形金属空管(波导)内输入微波,可激励各种模式的电磁波,其中一种模式沿轴线方向的电场有较大分量,可用来加速带电粒子。为了使沿轴线运行的带电粒子始终处于加速状态,要求电磁波在波导中的相速降低到与被加速粒子运动同步,这可以通过在波导中按一定间隔安置带圆孔的膜片或漂移管来实现。电子的质量很小,仅几兆电子伏。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35MeV质子直线加速器的加速腔的能量时,电子的速度已接近光速,带圆孔的膜片装置适用于加速电子;质子或离子的质量较大,其速度较低,常采用带漂移管的装置。1966年建成的美国斯坦福电子直线加速器管长3050米,电子能量高达22吉电子伏,脉冲电子流强约80毫安,平均流强为48微安。
相关推荐
- 怠速状态排气管噗噗噗咋回事
- 旱伞草无土栽培方法 旱伞草如何进行无土栽培
- 美国经典电影有哪些
- 新奥拓怎样选汽油
- 排气管噗噗噗响是什么意思
- 现代伊兰特EV怎么样?值得买吗?
- 我的几个上海的本地同学都说他们比较反感上海女性很“作”,这是为什么呀?
- 为什么上海人都特别排外?
- 什么宠物最好养
- 奔驰cdi是什么意思
- 新奥拓加汽油95#好,还是92#好。混合加又如何?加95会有什么不好?混合奥拓有什么好什么不好?
- 养宠物什么宠物好
- 装修材料明细表
- 在哪里做科目四模拟考试
- 怎么画国庆节手抄报简单又好看
- 中国十大悍匪排行榜
- 立冬经典祝福语
- 符合执业药师报考条件的药学类专业有哪些?
- 冰激凌是哪个国家发明的 ?
- 美国20部最经典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