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作者:紫南发布时间:2023-02-22浏览:465
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出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秦·孟子及其弟子节选: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翻译:人常常犯错,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扩展资料此文选自《孟子·告子下》。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篇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
节选的部分写的是生于忧患。这是一个并列复句,每个分句前半写“忧”,后半写“生”。人在客观世界中,不能无过,有过能改,就求得了“生”。
能改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是指人的主观世界在客观世界中取得了相对的自由。能改,不仅指人在道德品质上符合了仁义礼智信的要求,还指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水平、创造能力得到了提高与发挥。一个“能”是人的愿望、决心与主观能动性的体现。
人的一生常常会因为主观愿望与客观世界的巨大矛盾,主观学识品行才能与客观处境的矛盾而忧心忡忡,内心充满苦恼压抑与困惑,思虑阻塞不畅。但是人也正是忧患困境中磨练了意志、提高了认识、超越了自我奋发而有所作为。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客观世界常常引起人们喜怒哀乐好恶忧惧等感情,他们被这些感情所困扰。表露在脸色上与语言中,然后得到别人的同情与理解。
入就在这种与忧患的斗争中,找到了“生”的方式与途径,获得了“生”的意义与价值.,取得了“生”的信心与自由,这就是生于忧患的含义。“苦其心志”等主要是说物质上的忧患,这一层主要讲的是精神上的忧患。
相关推荐
- 请问蓝鸟车怎么开``
- 惠安哪里回收二手冰箱
- 买电视要注意哪些事项
- 日产蓝鸟车自动档车从p档到d档经过r档时车子为什么会震的历害
- 日本为什么被叫做彩虹国
- loud的副词是aloud,还是loudly
- 货车后面一定要喷车牌号吗?
- 长篇小说大概是多少字
- 快速装修材料有哪些
- 改变世界的十大发明都有什么?
- 奶茶没喝完在上海怎么扔垃圾
- 室内装饰材料有哪些
- 非营运皮卡车需要喷放大号吗
- 旧家电是可回收垃圾吗 旧家电属不属于可回收
- 钱学森的英雄事迹20字
- 核酸检测可以吃早饭么
- 瑞风s3的cvt变速箱油多久换
- 09款别克君越3.0旗舰版好卖吗
- 选择电视应该注意些什么
- 做核酸检测可以吃早饭吗 核酸检测吃早餐有影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