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29 乔伊斯《伊芙琳》导读

作者:烟栀发布时间:2023-02-12浏览:465


一、作者简介 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 欧美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他生于爱尔兰都柏林一个日渐没落的中产阶级家庭,16岁时进入皇家大学都柏林学院学习哲学和语言。

1920年移居巴黎,接触了大量的古典和现代作品,接受了欧洲文学的自由思想。

他一生专注于小说创作,直到1941年病逝到苏黎世。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长篇小说《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尤利西斯》、《芬尼根守夜人》。《尤利西斯》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品,借用古希腊史诗《奥德赛》的框架,运用意识流手法,记录了三个主人公一天里的意识流动以及琐碎的生活片段。乔伊斯对20世纪的西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尊奉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

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是他的开山力作,共有15篇故事,分为童年、少年、成年和社会生活四个部分,取材于20世纪初都柏林人的日常生活,反映了处于大英帝国和天主教会双重压迫和钳制下的爱尔兰人民的生活和精神状况。正如乔伊斯所言,“我的目标是要为祖国写一部精神史。我选择都柏林作为背景,因为在我看来,这城市乃是麻痹的中心”。

二、《伊芙琳》的主题 《伊芙琳》是《都柏林人》中的名篇。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位不满于自身的生活状态,却在强大的生活惯性和思维惯性的作用下,没有勇气冲破束缚的少女形象,充分揭示了都柏林作为爱尔兰“瘫痪的中心”的社会现实。 首先,以伊芙琳为代表的都柏林人生活沉闷、精神麻痹。

都柏林人的这种状态,是通过主人公伊芙琳对生活的感受表现出来的。她坐在窗边,看着家中的一切,“不知道到底哪来的这么多灰尘”,“鼻孔里还留着印花棉布的尘土味,她累极了”。这种尘埃弥漫和累极了的感觉,正是日复一日缺乏活力生活的真实写照。

其次,揭示了都柏林人贫乏生活和贫困精神状态的成因: 1.英国殖民主义的侵略与剥削,导致了人民生活的困苦。伊芙琳和她的弟弟都用辛苦的工作换取微薄的收入。2.天主教会势力对人们精神的桎梏。伊芙琳的家中摆设着圣女和神甫的肖像,伊芙琳在码头犹豫不决时反复向上帝祈祷,就是这种精神状态的典型体现。

3.家庭观念和传统思维的束缚。母亲临终的嘱托,父亲罕有的慈爱,弟弟每日的辛苦,同事邻居的议论,都影响她离家的决心。 再次,都柏林女性比男性更悲惨的命运。 伊芙琳的母亲劳碌一生,最后发疯而死。

伊芙琳步母亲的后尘,又担起了家庭的责任。她既要面对生活的重负,又要面对父亲的粗暴。她虽然意识到“我有得到幸福的权利”,却最终没有勇气追求新的生活。社会毁了男人,男人又毁了女人,女人又毁了孩子。

三、《伊芙琳》体现的意识流小说的写作特点 《伊芙琳》通过简单的人物结构和对日常琐事的叙述,展现人物内心深层的意识活动,揭示对人生和现实的深刻认识,体现了意识流小说的写作特点。 首先,跳跃、无序的自由联想。 眼前黄昏窗外的行人,行人脚步踏着她儿时玩耍的空地,玩伴沃特一家回英格兰去了,现在她也要离乡背井了,眼前家中的一切,离家的行动会引起的种种反应和未来生活的种种可能……存在于不同时空的生活片段,是伊芙琳的感观对客观的再现,勾勒出她完整的人生经历和人生体验。

其次,简接、隐蔽的内心独白和强烈对比。 文中对伊芙琳内心的所思所感,几乎都是以第三人称的口吻表达的。“她坐在窗口,凝视着夜幕渐渐笼罩在林荫道上。

”“这样做明智吗?”“逃走!她一定得逃走!”“她也有得到幸福的权利。”这种表达突显了伊芙琳静静伫立的外表和波澜起伏的内心之间强烈的对比。 再次,丰富、深刻的寓意象征。 伊芙琳和她的父亲、母亲、弟弟,共同构成都柏林男人、女人和青年麻痹人生的真实写照。

主人公伊芙琳的名字Eveline与evening(傍晚)谐音,傍晚、灰尘、黄色、黑色等,都表现了青春迟暮的辛酸与绝望。圣女和神甫的画像寓意着宗教对人们思想的禁锢。弗兰克带伊芙琳去剧院看的《波西米亚女郎》,象征伊芙琳生活中所没有的自由和浪漫。

黑色的大船象征伊芙琳对未来的恐惧。 四、知识链接 意识流小说。意识流小说是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初开始萌芽,20年代开始产生重要影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理论,是意识流小说的哲学基础。

意识流小说描绘人物内心“流动的意识”,迥异于传统的心理描写,通过表现人物对事物的主观认识和感知来反映现实生活。代表作家和作品有法国的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爱尔兰的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英国的伍尓芙的《戴洛维夫人》和美国的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等。


声明:部分资源转载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知识,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或者知识有谬误之处,麻烦通知删除,谢谢!联系方式: zzsla20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