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冬至吃什么食物
作者:残颜发布时间:2023-02-26浏览:463
1、吃汤圆
冬至吃汤圆,是我国南方地区的传统习俗。汤圆也称汤团,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所以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
每逢冬至日清晨,广东一些传统习俗保持得比较好的地区,各家各户都会开始磨糯米粉,并用糖、肉、莱、果、更豆、萝卜丝等做馅,包成冬至团,不但自家人吃,亦会赠送亲友以表祝福之意。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冬至,老广东人是最讲究吃汤圆的,亲人们还会聚在一起品尝新酿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圆子。而在广州也是如此。40、50年前的广州,家家户户需要自己手工制作小糕点,每逢冬至前后,珠村的街坊邻里一般喜欢制作糖心丸或粉果。
2、吃饺子
吃饺子虽然是北方人的习俗,但随着新广东人的增多以及文化交流,如今冬至吃饺子也在广东流行,而且,吃饺子确实比其他食物更能保暖御寒。但你知道吗,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习俗亦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之事。
东汉时,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向民众施舍“祛寒娇耳汤”。
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大家每人两只“娇耳”和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因而,冬至吃饺子防冻耳朵的习俗就被沿袭下来。
3、冬吃萝卜
广东人常说“冬至萝卜夏至姜,适时进食无病痛”,意思是要在适应不同季节进食恰当食物,以达到养生目的。冬季人们为御寒,习惯进补而日常少动,体内易生热生痰,食用萝卜能止咳嗽,解消渴,通利脏腑之气,夏日食姜则能增进食欲、促进消化。
有人认为,有关冬至的民间谚语,虽无法考究其科学依据,但古人通过日积月累的生活和自然现象总结,一定程度上能指导先辈更好地生活。
4、打边炉
到了冬至晚上,广东人一家人一定要聚在一起,享用团圆饭。他们最愿意吃的,就是打边炉。这样一边煮一边吃,维持食物的新鲜和温度,哪怕家里还有人没回来,但等着他的,仍然是滚烫热辣的“住家饭”。这样一来,包保他一进门就“热泪盈眶”。
然而“打边炉”这个颇为古怪的名字到底是怎么来的,却是众说纷纭。明人笔记以为边炉其实是“便炉”,取其方便;《清稗类钞》认为“以创自边某,故曰边炉”。
5、糯米饭
很多广东人小时候的冬至记忆,离不开一碗糯米饭,这碗饭来之不易:通常由妈妈掌厨,买腊肉、腌制鲮鱼,再加上虾米、冬菇、萝卜等几种材料,分别放进有公鸡图案的“八角碗”中,做出一道混合各种美味的腊味糯米饭。
冬至吃上一碗糯米饭,御寒滋补,吃完后胃也暖暖的,而且糯米饭有很多好处,糯米味甘、性温,能够补养人体的正气,有暖胃及补中益气的效用,吃了后会周身发热,起到御寒、滋补的作用,最适合在寒冷的冬天一家人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