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辛弃疾词两首》课文解读

作者:大山发布时间:2023-02-03浏览:463


高中语文《辛弃疾词两首》中包括《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和《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中语文《辛弃疾词两首》课文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课文解读 楚天①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楚地辽阔千里,时值清爽秋节,大江滔滔流向天际,秋色无涯无边。

①楚天:战国时期楚国据有南方大片土地,所以古泛称南方的天空为楚天。)[起句破空而来,写出了天高水长、浩渺寥廓的无边秋色。楚天,紧扣登临的地点;清秋,点出了登临时间。浩浩荡荡的长江随着词人的目光流向遥远的天际,望不见它的尽头,境界壮阔,气势雄浑。

词人置身如此浩渺壮阔的境界,怎能不激起满腔的爱国豪情?那滚滚东去的滔滔江水,怎能不使词人热血沸腾?此句写景,但景中有情。]遥岑远目①,献愁供恨,玉簪螺髻②。(纵目望去,远方群山,姿态万千,苍翠挺拔的青山有如碧簪,层峦叠嶂的山峰好比螺髻。

但现在,它们正在诉怨说苦,献愁供恨。①遥岑远目:眺望远处的山岭。岑,cén,小而高的山。

②玉簪螺髻:像玉做的簪子和像海螺形状的发髻。这里用以比喻高矮和形状各不相同的山岭。)[如果说上句写水,那么此三句写山,“遥岑”即远山。

举目远眺,那层层叠叠的远山,有的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虽美,但惜乎南北分裂、山河破碎,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怨恨,所以这些山岭在词人眼中好像一个个都在低眉弯腰,唉声叹气。刘禹锡《望洞庭》诗:“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是此句用语所出。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

词人不直说自己愁、恨,却说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词篇因此而生动。至于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的情景,可以意会得到。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 ;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 ,却力不得伸。

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远山之献供,而写内心的愁恨。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

]落日楼头,断鸿①声里,江南游子。(夕阳正在西沉,空中传来孤雁阵阵凄厉的叫声,一位江南游子伫立楼上向中原故土瞭望。①断鸿:失群的孤雁。

)[词以夕阳残照楼头、孤鸿哀鸣天际这些颓败衰微的景色做“江南游子”的背景,烘托出苍凉悲哀的氛围。此时此刻,他,独自徘徊于赏心亭上,面对沦陷的家乡、残破的国土,心情是何等的悲伤!]把吴钩①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宝刀吴钩在手中把玩,看了又看,把栏干拍了,一遍又一遍,但是没有人能够领会,我登临楼台的用意。

①吴钩:吴地特产的弯形宝刀,此指剑。看吴钩,是希望有机会用它立功。)[这三句紧承“江南游子”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

但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两个强烈而极富暗示性的动作,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杜甫《后出塞》诗中就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的句子。

“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词人是多么想手持这锐利的吴钩,驰骋疆场,奋勇杀敌啊,但现在却无处用武,只能闲置身旁,当玩具赏玩,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烘托出来了。第二个动作“把栏干拍遍”。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唏嘘独语,或以手拍栏干。曾有诗云:“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干拍。

”胸中有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故借拍打栏干来发泄。词人一边走动,一边不停地拍打着栏干,一遍又一遍,这就把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怨恨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最后,在无奈中又进一步感叹:“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这几句一句比一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无人会”达至高潮。如果说“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是以静态的景物写出了词。


声明:部分资源转载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知识,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或者知识有谬误之处,麻烦通知删除,谢谢!联系方式: zzsla20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