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北斗卫星导航什么时候投入民用?

作者:山水闲人发布时间:2023-02-28浏览:486


北斗卫星2012年开始实现小规模使用,2020年覆盖全球使用 但是民用之旅陷入泥沼 自 “北斗一号”卫星升空之后,国家有关部门就全面开始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民用化工作。中国GPS应用协会资源与环境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GPS应用研究室主任过静王君教授告诉记者:“到目前为止,只有‘中国卫通’、‘北斗星通’、‘神州天鸿’3家公司被批准取得了‘北斗一号’特许民用运营权。

” 据介绍,北斗星通卫星导航技术有限公司是中国卫星通信市场的主导企业,2000年转制为民营企业。

2003年12月15日,北斗运营服务中心正式投入运行。 “如果按照每位用户平均每年约50美元的消费标准计算,北斗系统潜在的市场规模可达1.5亿美元。但事实上,‘北斗星通’正式投入运营1年多以来,其注册用户仅有几千名。”长期关注于卫星定位行业的市场专家张彤萱称。

“北斗星通”业绩如此,那么,“中国卫通”和“神州天鸿”的情况又如何呢?为“中国星通”提供终端设备的下游厂商长春巨龙公司总裁王少军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称:“为‘中国卫通’生产终端设备的下游厂商有两家,因另一家的技术没能获得‘中国卫通’通过,因此只有我们一家为‘中国卫通’供货,目前只为其提供了几十台终端接收机。” 而据“巨龙北斗”总经理王建忠介绍,到目前为止,他们只交付给了“中国卫通”10套终端设备,近期正在生产200套,按计划今年将交付1000多套。 相较于“北斗星通”和“中国卫通”,“神州天鸿”的日子也并不好过。

“神州天鸿”市场部总经理刘艳武告诉记者:“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客户仅为1000个左右,其中正式商业用户只有800个,另有200个还是处于试用产品阶段的试用用户。”他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成本和收益账:为搭建民用平台而建立的运营中心耗资2500万元,设备维护、消耗每年达300万元,以1000个用户每个收取30000元费用计算,收入为3000万元。如果再加上人力和管理成本,“神州天鸿”已经无利可图。

“如果长期亏损,我们也有可能放弃。”刘总经理这样告诉记者。 被批准取得“北斗一号”特许民用运营权的3家企业业绩都不佳,“北斗一号”叫好不叫座,为什么?难道专家们兴奋的前瞻真的只是一个美丽的梦?“北斗一号”照亮卫星导航产业 2003年5月25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将第三颗“北斗一号”导航定位卫星送上太空,标志着我国拥有了自己的第一代完善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被批准取得“北斗一号”特许运营权的“神州天鸿”公司总经理刘艳武接受记者采访时称:“该系统是我国第一代全天候、全天时提供卫星导航信息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区域导航系统,它由两颗工作星和一颗备份星组成。前两个‘北斗一号’卫星分别于2000年10月31日和12月21日发射升空。” “北斗一号”的升空曾引得我国从事卫星导航业务的企业一片欢呼,认为我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已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有关专家测算,到“十五”末期,我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市场的产值将超过100亿元,而由它带动的相关产业产值将是这一数字的5倍至10倍。

这一产业真的有那么大潜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靠什么来吸引消费者? “卫星导航定位是指利用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提供的位置、速度、时间等信息来完成对地球各种目标的定位、导航、监测和管理。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都要用到卫星导航定位,通信行业用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做时间同步;电力、有线电视、城市地下管道采用卫星定位技术布设线路;公安、银行、医疗、消防等用它营建紧急救援或报警系统;汽车、船舶用卫星定位技术导航;在电子商务领域,卫星定位技术被用于客户管理和物流配送。”北斗星通卫星导航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儒欣说,“现在有的手机上已经安装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芯片,卫星导航定位与普通百姓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电脑制造商、通讯设备商正在推动通信、电脑、卫星导航定位接收器一体化的各类移动信息终端,卫星导航定位进入消费领域将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

”比如,车载导航系统已经有一部分民用的市场开拓。车辆安装了卫星定位系统后,一是不会迷路,二是当遇到匪徒时可用它来报警。 专家们兴奋的前瞻描绘了这样一个让我们同样感到兴奋的梦想:将来每个人都可以配一个卫星定位终端,我们每个人以后都可以与“星”同行!但让人困惑的是,第三颗“北斗一号”上天至今已近两年,为何在其民用化道路上却碰了个灰头土脸呢?技术先进、市场滞后 “除了从媒体上零星得知外,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有关方面对‘北斗’的宣传,也没有业务员上门和我们联系过,成本是多少、有无优惠政策、什么机构在具体运作这些问题都不知道。”经营美国GPS卫星定位系统而拒绝使用国产“北斗一号”卫星定位系统的金22世纪(北京)网络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一位李姓业务经理这样告诉记者。

“美国GPS卫星定位系统中有24颗卫星,不管目标在什么地方,都有4颗卫星在围绕目标同步运行,而‘北斗一号’总共才只有3颗卫星。”“不是说‘北斗一号’比美国GPS更先进吗?”记者问。李经理称并不了解,近期也不打算引进“北斗一号”项目,因为重新更换系统的成本非常大,除非上游厂商能够提供政策、技术和资金支持,否则他们不会考虑使用。

而引进“北斗一号”项目的“长春巨龙”总裁王少军也有一肚子苦水。他告诉记者:“作为‘北斗一号’下游终端生产厂商的投资很大,这就要求我们去融资。但‘北斗一号’由于星道比较狭窄、发展比较晚、商化程度低等原因,投资方往往持怀疑态度,担心‘中国卫通’不能付款,导致我们融资出现极大困难。

资金链出现问题,就必然会影响到客户的开发,从而影响到‘北斗一号’的民用化进程。另一方面,被批准取得‘北斗一号’特许民用运营权的企业实力不是很强以及市场推广、品牌宣传力度不够等也制约了‘北斗一代’的民用化。” “在用户群方面,不能把‘北斗一代’和美国GPS相比较。‘北斗一代’作为军用和民用的卫星定位系统,提供给民用的大约在100万户左右,客户群应该锁定在灾害监测等特殊客户群体方面。

” 中国GPS应用协会资源与环境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GPS应用研究室主任过静王君教授说。不过,专门从事卫星定位系统研究的她也承认,“北斗一代”在民用开发利用上“慢了半拍”,“美国GPS是同步进行,而‘北斗一代’是在卫星上天后才开始终端设备研发等民用化工作的,这应该是一个教训。” “此外,我国卫星导航应用在产业化过程中还存在其他一些问题,首先是车载导航地图成为制约的瓶颈。

在车载导航产业链中,最为上游的是导航卫星系统,其后是电子地图生产商,之后才是西门子这样的硬、软件厂商,汽车生产商则处于这个产业链的最下游。目前,中国多数GPS导航系统都是进口的,价格高达1万元到1.5万元。价格偏高,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消费,加快国产化进程势在必行。但是,目前中国仅有两种车型提供车载导航系统,该产业仍处于萌芽阶段——而且由于政府对地图数据的控制,中国已实现地图数字化的地区极少。

迄今为止,两种具有车载导航系统的车型仅覆盖了20座城市,而且只有3家公司获准制作和销售数字地图。” 西南证券研究员张彤萱分析说,“对于参与定位系统的公司来说,除了在电子地图业务上目前没有任何回报而需要持续投入外,拿到原始地图也是问题之一。一般来说,要先从各地测绘机构购买相关地图资源及卫星地图,再进行数字化。

但是,作为国家事业单位的测绘机构在出售地图产品时,必然会涉及到地图产品的知识产权如何定义和对待的问题。地图测绘的产权归属问题导致购买者购买的价格难以达成共识,电子地图制作公司还遇到测绘机构不愿意出售自�。


声明:部分资源转载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知识,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或者知识有谬误之处,麻烦通知删除,谢谢!联系方式: zzsla20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