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乐山闹市中隐藏着一个1400年的古镇:嘉州多古镇,苏稽数翘楚

作者:山水闲人发布时间:2023-03-08浏览:460


嗨,我是西江悦鱼,喜欢一个人发呆,看书,行走。让我们一起去山水田园,烟火市井里,体验红尘的活色生香,感受一样或者不一样的百态人生。

"嘉州多古镇,苏稽数翘楚" 。

有人把 苏稽 称为乐山 最后 幸存的一个 古镇 ,说它不以 古旧之名 来做 噱头 ,自然的 延续旧生活之美 ,拥有 烟火气 的 可爱 。 苏稽古镇 ,形成于 隋朝 ,最早的时候叫做 桂花场 ,到现在已经有 1400多年 的 历史 。传说是一姓 苏 名 稽 的 隐士 居于此而 得名 ,还有" 苏东坡到此稽查过" 之说。不过 东坡先生 虽然是 嘉州 人,却并没有在家乡任职做过官,所以稽查这一说法并不可信。

根据相关资料记载, 苏稽古镇 在 唐朝 之时名为 苏稽戍 , 宋朝 开始有 苏稽镇 之称,而到了 清朝 的时候,才被 命名 为 "苏稽铺" 和 "苏稽乡" 。 1951年 叫做 新桥镇,1958年 叫 苏稽公社 , 1984年 恢复 新桥镇 称呼, 1991年 又重新叫回 苏稽镇 。 苏稽古镇 是知名的 "龙灯之乡、"书画之乡" ,传说故事颇多。

苏稽 还是 远眺峨嵋 的绝妙之处: "是以风物开朗,遥望峨峰,白云鳞次错出,莫可名状。少倾云散,青峰孤悬,翠色扑人眉宇。" 苏稽荻坪山 上的 天王古寺 历来是远行客前往 峨眉山朝拜 的 第一寺庙 ,是 佛教徒朝圣峨眉山的起点 ,历来就有 "峨眉朝山第一拜" 的说法。

说到 苏稽古镇 ,就不能不提到享誉盛名,远销海外的 "嘉定大绸" 。这个嘉定,可不是上海的嘉定, 乐山,古称嘉定府。 "白果 缫 丝,衣我青衣流苏……" 繁体 "乐" 字,表达的意思就是 白丝产于树上 , 乐山 生产 丝绸 历史 悠久, 唐代 就已经有了丝绸名品。

清代前期 , 乐山苏稽 丝绸业兴起, 《嘉定府志》 载: "有宽至二尺余者,曰贡绸;其不及二尺者,曰土绸;土绸之佳者,俗谓之邓阳绸。" 邓阳绸 发展提高后就成为著名的 "嘉定大绸" 。 嘉定大绸 以当地产 素丝 为原料,采用传统 "水织法" 以木机织成。这种绸 紧密绵软,透气凉爽 ,一袭在身,轻爽舒适。

由于丝绸的畅销, 苏稽 一带 丝绸业 繁荣至今。 "一河隔二场,两岸 古人 家"。峨眉河 水穿镇而过, 苏稽古镇 有 新镇 和 旧镇 之分,新旧镇子由 儒公桥 连接起来。 儒公桥 是一座始建于 清代 的 漫水石桥 ,是 乐山市现存最长的十七孔平梁古桥 ,是 古代乐山通往峨嵋官道 一座 重要的桥梁 ,曾经承载了 一水两岸 的 民生、商贸、交通。

以前的 苏稽 ,有河却没有一座桥,过往行人只能全靠 木船摆渡 ,逢年过节,或是赶场,渡口就会非常 拥挤繁忙 ,还经常有 超载 和因为 天气原因 引起的 船翻人没 的 悲剧发生 。 清咸丰六年(1856年) , 嘉定府乐山县 知县大人下乡考察民情,在 苏稽古镇 亲自经历了 过渡的艰辛 ,于是,他决定 修建 一座 石桥 ,方便过往的行人车马。 石桥 由 工匠 从 东西两岸同时施工 ,不知是 技术原因 还是 地质构造 的 问题 ,石桥建成后, 东岸比西岸大约要高一尺 ,每到汛期, 西段就会先被淹没 。 石桥全长近百米,共十七孔,历时一年多才建成。

据说 石料全部从雅安开采 ,然后经 青衣江运到苏稽附近的码头 ,再由 青壮人力抬到建桥工地 。 为了 感谢县太爷的德政 ,地方父老给这座 漫水石桥 取名 "儒公桥" 。 儒公桥 建成后的 一百多年间 ,曾经 四次被冲毁,四次重修 。

现在, 儒公桥 仅允许行人经过,每到 赶场 的日子, 儒公桥上还是人来人往,熙熙攘攘。 一千多年来 ,光阴如同 峨嵋河水 ,不紧不慢的流淌着,而古镇的人们,也不紧不慢的过着他们 闲适的日子 。


声明:部分资源转载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知识,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或者知识有谬误之处,麻烦通知删除,谢谢!联系方式: zzsla2022#163.com